日本強行將核污水排海,因持續周期長、空間跨度大,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。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,日本將具有危害的核污染水宣傳為普通的核廢水,企圖混淆視聽,這種做法是極度自私且不負責任的。
據央廣網消息,專家表明,核污水≠核廢水,核污水危害更大,含包括氚在內的64種核放射性物質。日方卻將它們混為一談。
核污水不僅會擴散傳播到不同的大洋,而且,還會通過海洋的生態系統而不斷傳播,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就是食物鏈。
除了會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潛在影響,人體在攝入相應海產品后也會產生一定的危害。
由于日本當地受影響最深,加上當今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,牽一發而動全身,全球的經濟也會因此受到影響。那么對中國行業企業會產生哪些影響?
南方的沿海城市自8月開始,就已陸續開海,北方一些城市也開海在即。
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研究員余雯稱,根據之前對福島核事故的監測,大部分污染物會向東傳播,然后跨越整個太平洋;其中僅一小部分通過西太平洋從西南方向進入我國海域,整個過程大概花費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。
核污染水經過一圈后,到我國水域的污水放射量會降低很多。
據北京商報介紹,走訪北京各大商超、日料店發現,目前大多數商超內售賣的水產海鮮進口較少,大多為我國渤海、黃海沿岸生產,日料店也并非從日本進口。
每每有類似新聞曝出,除了水產生鮮,食用鹽也備受關注。
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表示,中鹽集團作為我國鹽行業唯一中央企業,保障食鹽市場供應和質量安全是其的首要責任。
此外,我國對食鹽實行定點生產管理,我國食鹽來源主要分為三類:井礦鹽、湖鹽、海鹽。當前我國的食鹽產品結構占比為井礦鹽87%、海鹽10%、湖鹽3%,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響。
市場監管總局稱將加大價格監管執法力度,嚴查囤積居奇、捏造散布漲價信息等哄抬價格違法行為,及時公布典型案例。
日本強行排放核污水的做法,已經引起許多國家的反對,包括中國在內。
我國市場監管總局稱,嚴禁使用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制作餐食。
嚴禁食品生產經營者采購、使用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(含食用水生動物,下同)加工食品、制作餐食或進行銷售(含網絡銷售),加強市場銷售進口水產品食品安全抽檢監測,發現相關違法行為的,嚴格依法予以查處。
另外,核污水排放的負面影響,已經逐漸延伸至其他產業。除了上述漁業、海鮮類產業、海鹽產業、餐飲業都會受到波及。
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,排污已經導致國人對日本的印象轉差,相關的旅游業、農業、物流等諸多領域很可能都會受影響。